棕头雀鹛

Alcippe ruficapilla   Verreaux
   

  9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(依据西南亚种的标本,采自云南鲁甸以南)前头、冠至后颈栗色;侧冠纹黑色,达于后颈;上背转灰橄榄色,至腰和尾上覆羽转棕黄色;翅褐,翅表大部红棕,第一至四枚初级飞羽外翈狭缘以灰白,第五至六枚外缘为黑色;尾褐,尾基大部有茶黄色外缘;眼先灰色,眼周近白;耳羽呈葡萄灰色;颏和喉白,有不明显的暗色纵纹;胸沾染葡萄色;胁、腹和尾下覆羽棕黄。
虹膜赭色或暗褐;嘴黑褐,下嘴基部呈黄色,先端褐色;脚角色或橄榄褐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 111 8.41) 51.5 50.2 20.7
9,9.5 111,113 (8—9) (46—55) (48—53) (20—21.5)
♀♀(5) 8 108 8.1 52.1 49.9 21.0
9,9 110,111 (7.5—8.5) (47—55.5) (47.5—52) (20—22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头顶和颈栗色,有黑色侧冠纹,上体缀茶黄色;翅表大部红棕,与翅外侧灰白色间有黑色相隔;喉灰白,胸沾葡萄灰,腹部渲染茶黄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 111 8.41 51.5 50.2 20.7
9,9.5 111,113 (8—9) (46—55) (48—53) (20—21.5) ♀♀(5) 8 108 8.1 52.1 49.9 21.0
9,9 110,111 (7.5—8.5) (47—55.5) (47.5—52) (20—22)

生物学

生态喜栖息在海拔2,000米以上的山林中。在四川凉山,棕头雀鹛栖于1,800—2,200米的常绿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针叶林、以至林缘、耕地和灌丛(李桂垣,1984)。在秦岭大巴山地区北坡,栖息于山坡灌丛,主要在中山区和高山区,数量较为稀少,在176天工作日内,遇见率为3天,平均每日遇见1.3(1—2)只(郑作新等,1962)。单独或小群活动,曾见与暗绿绣眼混群。杂食性,兼食昆虫和杂草种子,也取食小麦、稻谷等(郑作新等,1973)。8月在昆明郊区海拔2,200米左右的山坡,观察得四、五只小群活动在华山松、云南松和水冬树的针阔混交林内,8月在昆明采得的2只鸟,胃内分别有4条和3条鳞翅目幼虫。7月采自云南西南部凤庆的1只胃内有鞘翅目昆虫。9—11月于云南中部宾川鸡足山获得的3只胃内均为昆虫碎片。
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
棕头雀鹛(A.ruficapilla)与栗头雀鹛(A.castaneceps)的区别为前者头栗色没有纵纹,后者头顶栗色,但有纵纹。本种与白眉雀鹛(A.vinipectus)上体羽色酷似,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有白眉,颊和耳羽棕红褐或黑色。褐头雀鹛(A.cinereiceps)嘴黑色,头顶带褐色而非栗色,本种嘴呈褐色。
A.rficapilla 的种群从陕甘南部至云南南部的分化表现在褐色趋多,喉、胸部的纵纹在分布区南部显得彰著。云南东南部和贵州西南部的标本,颊和耳羽亦有纵纹的出现,且多葡萄红;下体的葡萄红亦显得浓著。高山雀鹛(A.sriaticollis)头至上背有暗纵纹,腰、背和腹部非棕黄色。
亚种分化有3个亚种,其中除A.n.danisi 外,均不见于国外。
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
1.颊、耳羽和喉、胸部有明显纵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云贵亚种 A. r. dansis
颊、耳羽和喉、胸部没有明显纵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头顶栗红,侧冠纹较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A.r. ruficapilla
头顶肝褐,侧冠纹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 A. r. sordidior